电脑版

81岁的临终关怀医生 癌症患者的摆渡人

2018-08-06

周克明医生要走上很长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患者的家

周克明医生要走上很长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患者的家

当死亡不可回避,应该如何坦然面对?81岁的医生周克明像“生命摆渡人”一般,护佑着中晚期癌症患者,从容地、安详地、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的一程。在中国医疗界,周克明早已是个传奇,他是全国率先在县级市农村开展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医生,早已可以安享天年的他,却在耄耋之年奔波在简阳市的每个乡村,他和他的团队从2012年至今送走361位癌症患者,让这些“老朋友”有尊严地辞世。

76岁转型 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与死亡“和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生去“救命”才是本职,而关于“送命”的话题,人们往往讳莫如深,又小心翼翼。但作为一名和癌症“战斗了”几乎一辈子的肿瘤科医生,周克明偏偏每天都在目睹患者走向死亡的过程。其实做了六十多年的肿瘤科医生,周克明早已经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救命”的本事。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是简阳市人民医院外科、肿瘤科的创始人,他在四川县级医院中率先开展食管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等根治手术。

但几年前,下乡时目睹的一幕,还是让做了一辈子医生的周克明无法释怀。到简阳市养马镇农村调研时,他走进一户农村家庭,一名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屋内,紧咬被子两手抓扯。老伴眼泪直流,“癌症,痛得没法,医不到。”旁人告诉周克明,在农村地区,很多癌症患者在得知无药可救时选择回家,在巨大的痛苦折磨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周克明找到简阳市民政局,要来当地农村癌症患者的情况,才惊觉全简阳竟有2000多位这样的晚期癌症患者。于是,在76岁那年,他决定为自己的医生生涯做出一个重大改变,不再试图去治愈,而是帮助晚期癌症患者去与死亡“和解”,为他们开展临终关怀。

染黑头发 坚持每周三下乡巡诊

在当时全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临终关怀都几乎是空白。2012年,周克明向四川省卫生厅(现四川省卫计委)申请科研立项,在简阳市农村开展终末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研究,农村患有终末期癌症,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或是靶向药物治疗都无法耐受的患者,都可以纳入临终关怀的研究范畴。从此,他每周三下乡巡诊,给这些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为干好这件事,周克明把头发染得乌黑,“我这把年纪,这样去开导,才能让病人看到希望。”老爷子想得很周到。五年来,每个周三是周克明下乡巡诊的日子,近的地方要花半天时间,远的则要颠簸跋涉整整一天,一次巡诊最多只能看三四个病人。农村路不好走,老爷子有时要走上很长一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患者的家。

为了不引起关怀对象和家属的反感,周克明总是告诉他们自己做的事叫“姑息宁养”。除了止痛药,周克明还会给患者开低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镇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减轻医药费负担,另一方面,对症抑制肿瘤发展,有的患者因此生存期被延长到一年、两年,甚至更长。

免费却又无价的治疗 陪伴生命最后一程

作为肿瘤医生,周克明比谁都清楚,终末期癌症是怎么回事,伴随着钻心的癌痛、恶心呕吐、厌食,以及对死亡的焦虑、恐惧。但周克明的到来,为这些绝望的病人点亮了一盏明灯。不论是他自掏腰包给患者赠送的处方止痛药,还是他不辞辛苦走进一个个农村家庭,和患者说说话,对家属安慰几句,这些都是免费却又无价的治疗。几年下来,周克明自己掏钱购买了超过两万元的药物,无偿赠予患者。

“9月15日,颜正德,胰腺癌,去世时不痛苦,有亲人陪伴。”“220号,吴太安。患者于昨晚安详去世,有家属陪伴。”……周克明的档案柜里,有9个装有“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的档案袋,每一位离去的病人的人生最后一笔都记在上面。从2012年到现在,周克明和团队一共关怀了425位终末期癌症患者,关怀851人次,其中361人已经和这个世界告别。大部分家属会在患者病逝以后,特意打电话来表达感谢,谢谢周克明陪伴着他们的亲人从容地谢幕。

本报记者 杜文婷 图片由市文明办供图

红星新闻网 编辑:段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