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116件清代木雕首次与市民见面

2018-08-15

昨日,《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馆藏清代四川地区木雕造像展》于成都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从成都博物馆馆藏500余件木雕文物中精选了116件清代木雕精品,并分为佛教造像、道教造像、祖先造像三个类别,集中向公众展示。这些成都博物馆的馆藏珍品,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特聘馆外专家策展

据成都博物馆总策划人黄晓枫介绍,此次馆藏精品展成都博物馆首次特聘了青年作家萧易作为特邀策展人。“成都博物馆馆藏清代木雕造像与当时的佛教、道教信仰有直接的关系,作家萧易著有《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对本土的道教有较深的研究,因此,我们希望借助他在这方面较为深入的研究,完成此次展览。”

萧易介绍,他在接受邀请后,与成都博物馆的策展团队一起共同梳理了二十多箱木雕文物,并对其进行分类。他发现,成都博物馆馆藏的四川地区木雕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佛教造像、道教造像、祖先造像。

祖先造像投射清代社会面貌

在此次展览上,观众首先见到的是清代老百姓家里的祖先造像,虽然木雕上的颜色已经剥落,面目斑驳,但从雕工的精细,仍可看出老百姓对于祖先的敬意。这些木雕造像人物,身着普通服装,姿势也很普通,他们的姓名大多已不可考,但从其衣着、神态,可以大致想见当时的社会面貌。

说起整理这批造像的经历,萧易介绍到,他在一个箱子里发现了一座女性木雕造像,当时他想到当初在雕刻人物造像的时候,应该还会有她丈夫的雕像,没想到,过了几天,在另外一只箱子里,果然找到了一座男性木雕造像,并且从两座雕像背后的题记可以辨认出,这果然是一对夫妻像,并且是一对兄弟为他们的父母所雕刻的,可是在收藏的时候,两座雕像却散落于不同的箱子中,时刻多年,“老夫妻”终于在成博相会。

“和而不同”的精神世界

南海观音是四川地区清代佛教木雕造像中最常见的一类,此次展览共展出了27尊观音造像,有南海观音、怀抱小孩的送子观音、还有骑牛的牛王观音……四川是道教发源地, 在此次展览上,展出了财神像、药王像、文昌帝君像、真武大帝像、镇江王像等等道教众仙雕像。

萧易介绍,药王孙思邈的造像,一定是手中持针。文昌帝君最初是梓潼七曲山上的地方小神,宋代因传说掌管文昌府,主管文运,逐渐与科举联系起来。在我国的道教诸神中,财神是一个庞大“家族”,其中以文财神范蠡、比干,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最为人们所熟知。在清朝的四川,佛教、道教、祖先崇拜,共同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这也是此次展览命名为“和而不同”的原因。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红星新闻网 编辑:孙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