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覃霞)11月25日报道 作为全国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的先行区,近年来,温江区先后承担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改革试点任务,极大激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为全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了物质基础。
2020年,温江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35元,农民收入增量位居全省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2: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中,温江运用前期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了以乡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六大创新路径”。
▲和盛土桥紫薇公园
以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近年来,温江区把握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契机,高度重视以产业发展筑牢农民增收基础,使更多农民充分共享乡村产业现代化红利。
据悉,温江区持续强化花木等特色产业竞争优势,通过科技注入、主体培育、产业载体建设和产业链延伸等政策支持,打造全国知名的花木产业基地。2020年,全区花木从业人员10万余人,人均经营性净收入7043元。
▲温江寿安百花川派盆景基地专合社成员对装车盆景进行修枝
同时,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引导科技、资本、文化等要素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培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模式,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位68个、精品民宿项目21个、川西林盘景区11个,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121亿元,农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7826元。
另外,温江区通过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赋予了农民更多增收机会。从场地提供、融资服务、政策咨询等多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全区已扶持238人在乡村创业,发放创业补贴208万元、创业贷款1203万元。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打造“涌泉月嫂”、“温江花工”等劳务品牌,2020年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88元。
以资源价值多元显化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020年,温江区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乡村资源价值显化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全区实现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3792元。
如寿安镇岷江村获得土地租金、经营管理、项目利润分红等集体年收入约189万元/年,成员人均获得集体经济分红1932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年。
▲红枫标准化基地
又如如万春镇幸福村,对全村生态资源进行资产评估,并根据入驻企业资源占用、区域位置等因素,按照1%—5%的比例折股与社会资本合作,成功入股春秋华堂等项目,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加50万元以上,实现了生态资源价值向农民收入的有效转化。
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构筑农户增收载体
探索建立集体经济与小农户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稳定增收目标的协同。
一是通过财政投入方式创新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以财政资金“投改租”“投改股”等方式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如万春镇高山村将财政投入资金形成固定资产通过价值评估转化为高山村集体经济资产。
二是鼓励集体经济以多种经营模式实现持续发展。引导各村组集体经济探索多种经营形式,全区形成合作经营模式、租赁经营模式、阶段性让渡经营模式等多种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2020年,全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达6656万元。
以联农机制持续完善 稳定农民增收来源
“温江区积极构建以政府支农、资本带农、农户互助为主要模式的联农带农机制,有效确保小农户增收来源稳定。”温江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江区通过政府支农、资本助农、农户互助,持续完善稳定农民增收来源。
设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基金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三项基金。全区财政投向“三农”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常年保持在50%以上,实现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6629元。
▲花农直播带货
依田村的新桃源康养村落项目建设运营中,农户将农用地和多余安置住房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村民入股的资产以股权的方式与公司合作,并约定村集体的“保底分红+净收益分红”比例,农民获得了入股资产的保底收入、入股土地的保底收入、务工工资收入、集体收益分配收入、房屋物业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收入。
温江区还鼓励各村庄探索农户合作互助以共同参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如和盛镇陈家渡村“月食河农业观光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群众自愿、股份量化、进退自由”原则,面向所有村民公开募股,收益按照5:3:2进行分配,即50%用于合作社股东分红,30%用于紫薇公园的再投资,20%用于原土桥村全体村民分配。2020年紫薇花节期间,合作社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收入形式分配给全体村民28万元,带动户均增收4500元。
以公共服务均衡供给 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通过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均衡机制补齐乡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短板,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在供给手段上,温江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如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拓展优质教育在乡村的覆盖范围,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创建基层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为乡村居民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便利。
在供给主体上,发挥市场与社会力量优势,引导社会资本、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提升供给效率。如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全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
在补齐农村公共产品短板的同时,温江区整合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方位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15分钟公服圈”建设工程为载体提升乡村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和质量。
以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促进村庄精神富足
近年来,温江区大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邻里关系重塑”行动,将乡村敦亲睦邻传统文化引入社区治理。例如,万春镇黄石社区为解决由于农民间矛盾较多导致社区治理中群众参与积极性较低、治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利用本地具有乡村体育文化传统的优势,由村党员干部成立耕者俱乐部,在参与文体生活中提升群众的集体荣誉感,邻里关系日益和谐。
温江区还构建了“亲民化、社会化、数字化、特色化”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亲民化”改造,建设70个市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探索“社会公益运营+多方融合运营+新型消费服务”的社会参与新模式,引入各类协会、企业等200余家,拓展基础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推动文化服务覆盖面向农村拓展,以信息技术实现了文化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打造了一系列乡村文化品牌,深度挖掘温江本土乡村文化资源,如依托陈家渡村紫薇公园打造紫薇花节、依托黄石社区乡村体育文化打造“耕者俱乐部”系列文化品牌、依托万春镇农耕文化打造“开秧门”农耕文化节等。
红星新闻网 编辑:杨燕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