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庆丰收·新时代|我给种子上把锁

2022-09-22

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 李慧颖)9月22日报道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

我们要如何握住种子芯片?时下,成都平原迎来丰收季节,让我们在丰收的喜悦中从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里出发,一起探索“如何给种子上把锁”。

天府现代种业园

▲天府现代种业园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示范基地

一粒种子的诞生 要经历10余年付出

作为国家在西南首批布局的唯一国家级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堪称四川种业最强大脑,被誉为种子的“诺亚方舟”。如今,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李平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这里开展着水稻育种、种子工程技术研发等工作。三十多年来,李平教授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展生物技术在水稻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水稻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分子设计育种综合改良抗病虫性、耐逆性(高温、低温)及米质,以及重金属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等。“培育优良品种,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障。一个好的品种常能使粮食生产获得更高的产量,更优的品质,更好的抗性,更适应机械化生产等。”

李平

▲李平

“一粒种子的诞生,需经过育种、品种区试审定、种子生产、推广四个阶段。”在李平教授眼中,每个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都是科技人员历经多年从成千上万个品系中筛选而来,粒粒皆辛苦。“在海南基地加代的情况下,品种选育阶段一般需要4至5年,区试审定需2至3年,种子形成规模化生产需要2至3年。因此,一粒种子最终到农户手中常需要10余年时间。”

自2018年以来,李平带队的邛崃科研基地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比如优质抗病、重金属低积水稻品种选育,育成了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如不育系有康香A,恢复系有荣绿占、荣康丝苗和菁安丝苗等。“还有达国标二级米以上、食味品质好、易繁易制的品种如荣胜优520、崃香优20、崃香优686等,抗病虫优质稻川两优715等。”

不仅如此,李平教授团队还育成一批酿酒专用稻、米粉加工专用稻,分别转化给酒业公司和米粉加工企业。“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优质、高产、少施农药、食品安全、加工专用的系列品种一定能为我省、我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水稻生产做出重要的贡献。”

李平(右一)

▲李平(右一)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关系国计民生,意味着希望与收获。来之不易的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与深度开发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李平教授建议,需要加大生物育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更加注重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利用高新生物技术提高育种的预见性和效率,赋予“种子”更多的功能,实现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重金属低积累以及宜机化等多功能融合,确保粮食生产持续丰收。

千分之一的可能里孕育优质水稻的希望

与此同时,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中心)试验田也是稻香溢漫。这里的丰收有着更厚重的意义。

匡应龙

▲匡应龙

“以前我们是追求优产、现在追求优质。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育种部部长匡应龙站在稻田里说到。竹编帽、白色T恤、灰色长裤、黑色人字拖就是匡应龙的上班穿搭,全身晒得黝黑。一望无垠的稻田就是他的办公室。需要他在田里转悠,看看植株长得好不好,穗子结得大不大。

匡应龙

▲匡应龙

“这里差不多有4000份不同的水稻组合。这边是优质水稻的栽种展示。”匡应龙指着眼前的稻田介绍到。经过这一轮丰收观察后,筛选出优异的水稻组合再进行区域培育试验,“质量也是有好有坏,需要再进一步挑选出性状优良的组合,进一步进行杂交育种,以获得稳定遗传的性状。这一轮只有20~30份组合能继续试验。”然后再经历一轮培育,继续在确保丰产、安全的情况下评估筛选出合格组合进入全国层面的区域试验,“每年只有3-5个组合能通过审定进入全国层面进行区域试验。扩大面积进行生产试验。这个过程大概是5-8年。”在层层筛选反复试验获得农业主管部门“授牌”后才能上市大面积推广用于生产。口感、产量稳定性、抗高温、抗病虫害等都是影响种子好坏的评判标准。

不仅丰产还要增收 助农“种稻致富”

每年试验的组合大约只有千分之一表现良好的组合能脱颖而出成为“种子”。每年匡应龙都和他的同事们洒下4000多份希望去孕育。即便是千分之一的希望,这群水稻人依旧孜孜不倦,其缘由都绕不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他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是永恒的主题,但杂交水稻产量再高,农民都不愿种,那如何解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矛盾呢?2005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了“曲线致富”的理念:即单纯靠种植水稻无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只有通过大幅度地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才能在保证口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帮助农民实现“种稻致富”。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匡应龙指着面前一块立着“天泰优808”牌子的稻田说。几年前,成都分中心开始做稻渔专用稻的品种选育,2021年审定了适宜稻渔综合种养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天泰优808”。依托该品种,成都分中心创新了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田里可以种稻,池中可以养鱼,田、池实现生态循环种养。”匡应龙表示,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集成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优势,以100亩稻田为一个基本单元,建设帆布桶高位养殖池8-16个不等、有效养殖水体不低于2000立方米,田里种稻,池中养鱼,生态循环种养,可产各类高端水产品30000公斤(15公斤/立方米)以上,优质稻谷60000公斤以上,单季可实现每亩稻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稻渔总产值100万元以上。“是单纯种水稻的10倍以上。”

据悉,成都分中心还研发了超级稻全程机械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绿色高端高效优质化模式、水旱轮作粮经复合型模式等“水稻+”种稻致富模式。

禾下乘凉 袁老精神代代相传

在成都分中心,还有另一种发展杂交水稻、传承袁隆平院士精神的方式。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

袁隆平在世时,作为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每年都要到长沙向袁隆平进行工作汇报。“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创新实干的工作精神传递下去。”刘金涛说。

如今,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已在东林村建成开园,这也是全国唯一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园区以杂交水稻科研为核心,开发了针对农民职业经理人和青少年的课程,研究推广袁隆平倡导的“种稻致富”理念,倡导青少年理性“追星”,园区还作为成都市唯一代表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跟我的助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这是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也是我们大家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的水稻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的努力着,终有一天,梦不再是梦。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红星新闻网 编辑:葛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