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
于11月20日在成都举行
11月21日
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全会有关情况
解读全会精神
这场发布会有哪些干货?
一起来看↓↓
三组关键词,读懂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意义、特点与成果
发布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郑莉用三组关键词,对全会举行的时机与意义、主题和特点以及取得的成果等方面作了解读。
关键词一:时机重要、意义重大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紧紧抓住窗口期全力攻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郑莉表示,在与会同志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任务的目的。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激励和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对于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省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标志性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对于增强发展信心,攻坚克难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二:主题突出、特点鲜明
郑莉表示,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符合中央战略要求、紧贴四川省情实际,抓住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牛鼻子”,各方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体现了省委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高度政治自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科学研判我国城乡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特征,首次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命题,并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制度上进行新设计、实践上作出新探索,推动我国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城乡发展十分关心,每次来川视察都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全会《决定》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全篇,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四川的具体化,是省委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务实行动。
二是体现了省委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的坚定意志决心。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围绕落实这一发展战略,省委召开第三次全会聚焦“四化同步”,专题研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针对“五区共兴”,去年以来省上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一方面着力做强支撑,支持成都、宜宾、攀枝花、广安等地开展差异化改革试验,“一中心一策”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乐山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另一方面加快补齐短板,支持川中丘陵四市、“四类地区”和39个欠发达县域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这次全会紧扣“城乡融合”进行专题研究,是推动省委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三是体现了省委事不避难、攻坚克难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使命担当。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全会指出,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发展既存在不少老问题,也面临诸多新挑战,两者相互交织,形势十分复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是一道必答题。全会强调,必须抓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下大力气打好这场攻坚战,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关系,在巴蜀大地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这些清醒的战略判断、有力的战略部署,充分展现了省委把握大势的全局视野和担当实干的务实作风。
关键词三:凝心聚力、成果丰硕
本次全会如何凝聚全省上下信心?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郑莉透露,本次全会主题确定后,省委书记王晓晖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其他省领导结合主题教育就有关重点问题开展调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新型智库等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多次召开国内知名专家、部分市县领导干部座谈会听取建议,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全会文件稿,并按程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为全会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围绕全会主题开展了深入讨论,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吸收和采纳。可以说,这次全会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与会同志普遍感到这次全会成果丰硕、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凝聚了思想共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大家深刻认识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主战场之一,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事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保持历史耐心,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守住底线,增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自觉性坚定性,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之以恒抓下去。
二是确立了目标任务,进一步描绘了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大家深刻感到全会对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的整体谋划、制定的目标任务,科学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只要全省上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加快形成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相得益彰、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三是明确了着力重点,进一步明晰了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实践路径。大家一致认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必须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奋力写好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
四是汇聚了各方合力,进一步形成了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大家一致认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以来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一致表示将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切实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不断释放城乡经济活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城乡居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个方面读懂省委全会的重大考量
此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作出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样的重大考量?下一步贯彻落实的着力重点是什么?
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杨立围绕战略全局、现实必要、重点方向、具体实践四个方面,解读了省委全会的重大考量。
一是从战略全局看,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城乡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现代化是不可能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到2035年前这段时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可以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和主战场之一,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事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下大力气打好这场攻坚战。
二是从现实必要看,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相互交织,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低6.87个、8.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与城镇仍有明显差距。这些都表明,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道避不开、绕不过的关口,是一道必答题。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工作基础、有现实条件、有潜力空间、有战略机遇。讲工作基础,在于我省是全国较早启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地区之一,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打下了坚实基础。讲现实条件,在于我省仍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县城为枢纽、中小城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具备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地理条件。讲潜力空间,在于我省城乡发展已进入深度融合期,预计“十四五”时期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80余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必将带来城镇体系、内需市场和城乡格局的深刻调整。讲战略机遇,在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中央谋划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为我们破除城乡体制机制壁垒、重塑城乡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战略牵引和有力政策支持。这些,都让我们对于实现全会目标任务充满信心和底气!
三是从重点方向看,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工作中从哪里入手破题?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我省有183个县(市、区),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不平衡的特征极为明显,从县域入手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本更低、步子更稳,更具现实可行性。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夯实县域发展基础,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带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四是从具体实践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省委发展战略走深走实的又一重大举措。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来,省委分别对“四化同步”“五区共兴”作出重要部署、渐次压茬推进。针对“城乡融合”这一战略部署,王晓晖书记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召开系列专题会议听取意见,其他省领导就有关重点问题开展调研,省上先后出台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务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这次全会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路、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如何走”“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必将进一步全面完整系统地推动省委发展战略落地见效,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关于下一步的着力重点,杨立介绍,全会《决定》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5个方面重点任务作了部署;王晓晖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准确把握省委关于“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的重大判断,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聚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写好“四个融合”大文章。
一要着眼解决流通不畅问题促进要素融合,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资金到农村,让农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要着眼解决联动不足问题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三要着眼解决供给不均问题促进设施融合,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逐步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异。
四要着眼解决管理不优问题促进治理融合,强化党建引领、文明善治、法治保障,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数字化水平,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城乡一盘棋 全会《决定》是这样起草的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道避不开、绕不过的关口,对四川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1月21日,在成都举行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李文星对《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起草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李文星透露,《决定》起草工作是在省委常委会和省委书记王晓晖直接领导下展开的。王晓晖书记全程把关指导,亲自研究确定全会主题,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入乐山、眉山、广安、遂宁等地实地调研,了解市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情况和诉求。初稿形成后,王晓晖书记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两次省委常委会会议进行讨论研究,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王晓晖书记确定《决定》起草思路和结构,多次审阅修改全会文件,对重大提法、重要政策、重点举措反复斟酌研究,确保符合中央精神、契合省情实际。同时,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和有关省领导加强工作指导,结合主题教育开展重点问题调研,提出重要意见。省委成立了《决定》起草组,加强学习调研,组织省直部门、新型智库深入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召开国内知名专家、部分市县领导干部座谈会。
起草中,重点把握了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一方面,突出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从提升能级、拓展空间、优化品质、壮大产业等方面,对做强做优县城作了部署,着力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短板弱项集中攻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是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聚焦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针对县域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针对县城功能品质不优的问题,部署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针对民生政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城乡落差明显的问题,提出建立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
三是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素流动方面,聚焦“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方面,坚持按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着眼解决公共资源与人口错配的问题,按照“基础设施围绕人口配、公共服务跟着人口走”的要求,对教育、医疗、农村养老、城乡文化融合等作出部署,推动实现优质、均衡、集约、高效。基层治理方面,提出优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充分运用法治化方式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高效能治理保障。
四是坚持大胆探索与守住底线相结合。要求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比如,围绕盘活农村“三类地”,提出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同时,鲜明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
从县域着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川这样干
此次全会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统筹部署。聚焦县域这一基本单元,我省下一步有哪些重点举措?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进行了解读。
代永波表示,县域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以城带乡的第一线。我省有183个县级行政区划,数量居全国首位,各地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特征各不相同,从县域着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具现实可行性。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县域这一基本单元,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县域联动城乡经济重要作用。当前,我省县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呈现总量提升、强县引领、梯队发展、协同联动新态势,但仍然存在县域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省委全会提出,要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全国百强县、百强区数量稳中有升。我们将按照“抓强壮干提弱”梯次发展总体思路,构建经济运行监测、要素梯度保障、分级分类调度机制,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行动,加大对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度和主导产业培育力度,深入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加快形成强县引领、错位互补、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支撑。根据“七普”数据,全省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1356.4万人、十年间占县域人口比重由15.2%提升至29.5%,县域人口由农村、乡镇向县城集聚仍然是大趋势。省委全会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县城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我们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大力实施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等行动,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向城郊及中心镇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让县城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三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的提升。省委全会要求,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我们将抓紧制定实施四川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推动各类开发区等平台载体提档升级,培育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把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创新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培育更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农村居民就业增收。
四川每年培育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推动这项工作落地落实,有什么具体举措?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省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8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均为全国第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瞄准未来,我省将从“示范引领、兴产富民、补短强基、全域提升”4个方面重点发力,努力让四川乡村真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之地、和美之地、向往之地。
抓示范引领。推动落实四川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出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方案》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考评办法》,全省每年培育示范村1000个,通过认定一批先行村、培育一批示范村,梯次推动所有行政村整体提升。在示范培育基础上,总结提炼好的经验模式,以点带面在全省推广。
抓兴产富民。大力培育现代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进“鱼米之乡”建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加快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职业农民培育壮大三年计划,加快构建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协办员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逐步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创新培育“美丽乡村+”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新业态,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特色种养殖、特色手工、休闲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抓补短强基。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稳步提高村组通硬化路比例,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优化农村能源供给,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持续强化综合治理、文化活动、科教宣传、大数据应用等功能。逐步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统筹实施厕所改建、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村貌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抓全域提升。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支持成都平原同城化区域示范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宜居宜业和美精品乡村,丘陵山区集中建设一批美丽宜居特色村庄,民族地区梯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村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推广运用“川善治”平台工具。强化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农村手工艺大师、乡村工匠名师、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抓好县域内城、镇、村三大“载体”建设
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叠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明显。如何破局?
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长春表示,要抓好县域内城、镇、村三大“载体”建设,城乡绿色、宜居和历史文化三大“品质”提升以及城乡安全韧性“保障”。
叶长春表示,四川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有差异,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各类要素长期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出,乡村要素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存在较多短板弱项。
“要抓好县域内城、镇、村三大‘载体’建设。”叶长春介绍,县域涵盖了县城、小城镇和乡村等多层次空间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主战场。
具体而言,聚力提升县城功能品质。以省委明确提出的“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为引领,切实推动一批对提升县城生活品质和承载能力有支撑作用的项目落地见效,不断提升县城人口吸纳和承载能力,建设一批绿色宜居韧性智慧县城。
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省级百强中心镇扩面提质,培育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提升中心镇建设品质和承载服务能力,引导人口、资源和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建设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动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升农房建设设计水平和建设品质,建设一批体现四川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宜居农房,创建一批省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持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着力塑造城市、小城镇、乡村各具特色之美,增强对各类要素的吸引力。”叶长春表示,还要抓好城乡绿色、宜居和历史文化三大“品质”提升。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镇公园绿地体系和绿道建设,建设一批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大力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城市(县城)。
提升城乡居住品质。加快完整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圈,有序推动老旧小区、城中村、危旧房等改造,提升县城住房供应和保障品质,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购房门槛,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房质量安全。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抓好35座历史文化名城、103片历史文化街区和1165个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有机融合,加强城乡特色风貌塑造和管理。
抓好城乡安全韧性“保障”上,要坚持将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统筹城乡建设领域发展与安全。
在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方面,加快补齐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推动管网精细化改造,完善居住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在强化城乡安全韧性方面,紧盯城镇燃气、房屋建筑特别是自建房等重要风险点开展排查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做好建设工程消防审验工作,提高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水平。
编辑:龙昱丹 责编:高赛琦 审核: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