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 | 让短剧有温度,有情怀

2025-03-13

听花岛的首部温情年代短剧《家里家外》明天就和大家见面啦。

这是我们团队最有感情的一部短剧。

甚至可以说是"夹带私货"的一部剧。

因为我们整个团队都喜欢年代怀旧剧,尤其是温暖治愈的怀旧剧,这次终于做了。

20世纪80年代初,川渝遭遇了特大洪水,单身爸爸陈海清遇到了单亲妈妈蔡晓艳,两人喜结良缘。婚后,他们相互扶持、尊重,将四人小家经营得充满了爱的温馨。

这一次,我们想表达的是:

“充满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

这句话一直贯穿在《家里家外》的创作始终。

去年12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司长冯胜勇为微短剧精品化创作提出方向,微短剧要加快实现从“表达情绪→表达情感→表达情怀”的迭代升级

情怀,正是《家里家外》表达的核心。

01

情怀一:四川话短剧、四川实景拍摄

“莫浪费时间,救灾要紧!”

“你哪个哟?”

“莫得事,不用鼓捣娃娃,她还小嘛,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在短剧《家里家外》中,从街边小店的吆喝声到邻里间的聚会聊天,演员都来自四川当地,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还原川渝味道。

这是全网第一部全程采用方言的短剧。

电影有全程方言的,《无名之辈》是贵州话、《小小的我》是四川话、《爱情神话》是上海话。

电视剧也有全程方言的,《故乡别来无恙》是四川话、《繁花》是上海话。

短剧还没有过方言剧。

说实话,我们团队内部也有担忧的声音,因为我们用的是非常地道的四川话,外地人不看字幕真的听不懂,可能会隔绝一些观众。但是,我们认真想了,坚持这部剧的地方性,更能体现真实感。

同时,这部短剧也采用了四川本地实景拍摄。在双流区军工厂、石梯子坡、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场地和景点取景。我们还融入了中国女排首次世界杯夺冠等时代元素,以及天府可乐、青羊牌电视机等四川特色。

我们整个主创创作团队都是四川籍的。

总制片人是四川人;编剧团队有四川人;主要演员都是四川籍的。

从片场到成片,都是一部地方性浓厚的剧。

年代剧不少,年代短剧稀缺,地方性短剧更稀缺。

02

情怀二:温暖的人物关系

《家里家外》中推翻了传统短剧中姑嫂矛盾等传统设定。高知时髦的小姑子一开始对蔡晓艳鄙弃、不屑,在遭受家暴后被蔡晓艳收留和治愈,开始佩服嫂子。

姑嫂互助,女性用坚强的身躯为女性遮风挡雨,展现了女性互助的温暖力量。

男女主所组成的重组家庭,也包含了很多泪点:

女主的儿子主动改户口,要跟着继父姓;

男主的女儿陈爽穿上了女主补成两截的毛衣,笑着说上面是她亲妈织的,下面的也是妈妈织的。这件毛衣,是两个妈妈对她的爱。

这些片段,我们在写剧本的时候、筹备的时候、拍摄的时候,都全员泪目。

我们期待的也是观众会说,这部短剧太好哭了。

03

情怀三:不变的家人和爱

“因为有了人,所以有了家。而让这个家有了美好,有了感动,有了温度,有了爱的,是一直守在身边的家人。”

《家里家外》中父母和孩子的相处充满了爱与平等。

二年级的弟弟做出了五年级的题,面对儿子的“内卷”,妈妈转头乐呵呵地给女儿不及格的语文试卷签字,笑着说“这娃娃儿随我,咋子嘛”。

面对老师的指责时,蔡晓艳选择相信女儿,询问真相,给予女儿绝对的尊重与信任。

在《家里家外》中,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和父子,在悠长跌宕的生活中建立了深入骨髓的亲情羁绊。这种羁绊为整部剧增添了更多的温情与深度,似乎也在一点点抚平我们内心的创伤,回应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期望,呈现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很多短剧追求情绪浓度,极致虐、极致爽。

我们这部短剧,追求情感浓度,温暖、治愈。

就在明天,3月14日《家里家外》在红果上线。免费播放。

期待和你一起,回到80年代,感受家的温暖,感受人性的美好。

编辑:徐蓉 责编:高赛琦 审核: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