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乐山传输台驻村干部 帅鹏
▲彝族村寨扇子湾
过蜿蜒山路,进入马边彝族自治县偏远之一的彝族村寨扇子湾。群山环抱中,低矮屋舍静立,村口披查尔瓦的老人展现独特风情。作为省广电局派驻工程师,我将从这里开始用技术和真情搭建沟通桥梁。
破壁之路:从“卡莎莎”到心贴心
初到彝族地区驻村,满怀期待中也夹杂着忐忑。入户走访的第一道难关,便是语言这堵无形的墙。听着村民们流畅的彝语,我暗下决心:必须跨越它!于是,“卡莎莎”(谢谢)、“兹莫格尼”(吉祥如意)这些饱含温度的简单问候,成了我笨拙却真诚的学习起点。
彝族乡亲们的淳朴与热情,是融化隔阂的阳光。记得盛夏一次走访,一位彝族大娘老远就笑着招呼:“帅哥,来坐到吃根黄瓜嘛,吃了再说事!”这份毫无保留的接纳,让我深受触动。村民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当我们组织环境卫生整治时,许多村民二话不说,自带工具就投入进来,毫无怨言地忙碌一整天。
入夜时,我时常受邀围坐在村民家温暖的火塘边。跳跃的火焰映照着每一张真诚的脸庞,彝家老乡捧出珍藏的“包谷”酒。在火苗的噼啪声里,古老的传说伴着酒香弥漫,口耳相传的文化悄然流淌,心与心的距离在火光中悄然拉近。
▲入户宣传惠民政策
传声之路:技术赋能,声入万家
驻村,是责任也是使命。我时刻牢记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的定位,和工作队一起,认真学习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精准落实产业奖补申报、防返贫监测、务工交通补助等工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小帅,我们到1组去宣传森林防火,把移风易俗政策也给群众讲下”村支书阿洛阿转的招呼,让我立刻抓起“红马褂”跟上。望着寂静分散的村组,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清晰起来——作为广电工程师,让信息有效通达,是我的专业所长。“支书!”我提出构想,“政策宣传、应急预警,关键在‘最后一公里’。利用广播系统,在各组安装接收点,技术上完全可行,效果会立竿见影。”这个基于专业判断的建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很快,“组组通”广播项目在扇子湾村启动,我充分发挥技术专长,全程参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在广播设备调试完毕那天,当村寨上空响起彝语广播时,情景令我难忘:村民们驻足仰首侧耳倾听,那个平日里怯生生躲着我的小女孩阿依,此刻竟大胆走上前来,带着怯怯的欢喜,用刚学会的汉语努力告诉我:“广播……好听!”。我也静静聆听着,才真正领会到:这电波承载的声音,并非要取代山间的天籁;它是一座用技术精心搭建的桥梁,是应和,是回响,让党的政策、实用的信息,跨越语言和地域,真正抵达村民的心坎。如今,广播变成了村务公开的窗口、农技普及的课堂、应急指挥的哨岗。乡亲们从中听懂了政策,更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温度与力量。
▲应急广播
兴业之路:汗水浇灌致富希望
扎根越深,越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潜力与挑战。扇子湾村风光壮美,彝族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交通闭塞、农产品价值不高,村民们大多守着传统农业生活。如何破局?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紧密协作,深入调研,决心为乡亲们蹚出一条发展新路。
我们立足村情,结合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引导村民规模发展特色种植:八月笋3000余亩、青梅4000余亩。协助引进优质品种,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电商平台、联系商家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题,让村民的辛勤劳作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条路,就是我们村的致富路!大家要克服困难,路修好了,我们就能靠着‘天池’的风景发展起来!”村民代表大会上,阿洛阿转支书的话掷地有声。基础设施是发展的筋骨。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奔走,多方争取,最终为扇子湾村成功申报了总投资约1200万元的“以工代赈”产业路项目(分2期实施)。这条正在延伸的产业路,如同一条跃动的血脉,为扇子湾后续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力。
▲天池
驻村工作之深意,或许正在于将自己沉入这片水土的脉息之中,以真诚为桥,让彼此心音交织为和谐的和声;这声音终将穿透层峦,弥合隔阂,在民族交融、乡村振兴的宏大乐章里,留下一个微小却真实的音符。
编辑:徐蓉 责编:高赛琦 审核: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