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成都一设计师拍照还原“80年代大院” 引发网友追忆童年

2018-02-17

  设计师拍照还原“80年代大院”引发网友追忆童年

女孩穿上母亲80年代的嫁衣,拍摄一张结婚照

能够分享的照片,是有温度的。近日,位于成都闹市区的一个洗车场被还原成20世纪80年代的平房大院。一名室内设计师召集了40余位设计师朋友,他们按照80年代的样子,共同拍摄了一组80年代的照片,想留住过去的回忆。这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很多网友追忆自己的童年。

录像厅前,看门大爷紧紧拽住一个想偷偷入场的孩子

录像厅前,看门大爷紧紧拽住一个想偷偷入场的孩子

成都一“80年代”系列照片走红网络

近日,一个充满上世纪80年代复古色调的视频走红网络。在视频中,一群穿着80年代服饰的成都居民在不同场景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这些场景,对新时代的人们来说,陌生又熟悉。在一个录像室门口,一位戴着红袖章的后勤大爷拽住一个小男孩,阻止他进录像室;在一个公共盥洗室里,一个小女孩在和哥哥玩水嬉闹,正在洗衣的母亲充满爱意地注视着他们;在一个房间里,一对新婚夫妇正在拍摄结婚照,女孩扎着两个麻花辫,男孩穿着老式米色衬衫,二人双双露出甜美的笑容。

发布视频的网友称,“成都有一群人,用3个月时间,把一个洗车场还原成80年代的平房大院。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穿上了旧衣服,按照80年代的样子,拍了一组80年代的照片。”

这组照片在网络走红,引起一股追忆童年潮。有80后的网友称,照片很有怀旧情怀,让人“想起了小时候住的大院子”。90后出生的网友也在该帖下纷纷留言,“想到了奶奶家的缝纫机。”“觉得过去亲切又熟悉。”

设计师将洗车场还原成80年代大院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个80年代大院位于成都市南二环的新光路,占地1000平方米,有三个院落,设计师是成都青年姚晓冰。姚晓冰生于1980年,在成都的平房大院度过童年,现在是一名室内设计师。2017年3月,姚晓冰和朋友拿到处于闹市区的一片空地。这片空地曾是一个洗车场,姚晓冰来洗车时,想起了儿时住在大院子里的生活,他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地。姚晓冰知道这块地很宝贵,它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只有这块地还没被开发。姚晓冰和洗车场的老板沟通了很久,最后拿下了这块地。

姚晓冰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是在复原80年代大院,并非设计。作为设计的行内人,姚晓冰担当起大院的建造与装修,无论是墙面材料,还是走线方式,都力图做到还原。

在建造阶段,姚晓冰特意将房屋窗户设计成开放式的。“80年代,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好,端着碗是可以去别家吃饭的。我设计成开放的窗户,可以让窗户外面的人看到房间里的人,希望人们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此外,姚晓冰还在不同的房间设置了不同的场景,比如80年代特有的游戏厅、录像室、公共盥洗室。

80年代拥有一台双卡收录机就是摩登青年

80年代拥有一台双卡收录机就是摩登青年

为大院寻找“老物件”

在装修阶段,最难的是寻找80年代的老物件。姚晓冰专门去了成都档案馆,翻阅80年代的老照片。他来往于旧货市场和老辈家中,只为寻找一个旧柜子、旧写字台。一次,姚晓冰与一位老人说好,用自己在宜家新买的柜子换老人一个旧柜子。没想到,柜子拉到楼下,老人又不愿意了。

为了寻求老物件,姚晓冰还去过不少拆迁的居民楼。在拆迁处,姚晓冰找来47个实木窗户和38个实木门。最终,五斗柜、带玻璃的镜柜、缝纫机等老物件终于安稳地摆放在装修好的大院里。

在姚晓冰眼里,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会说话”的。“老物件上面有它的名字、产地等信息,让人看了以后产生联想,知道这个物件是干吗的。”姚晓冰说,“有次,一名员工问我,柜子上的贴纸能不能撕,我说‘千万别’。对老物件来说,灰尘都是宝。”

成都四十余名设计师拍怀旧照

大院建造完成后,姚晓冰的朋友纷纷来参观,争相留影。姚晓冰很多朋友表示,大院里的每一样物件,都很有回忆感。2017年6月,姚晓冰突发了“拍摄80年代照片”的想法,他希望通过照片留住朋友们的童年回忆。通过朋友介绍,他联系上擅长人像拍摄的摄影师周周。周周认为,姚晓冰的院落不是仿古的样子,所有场景,小到地板砖,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像是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器”。在大院里,周周看着眼前这个粗壮大汉,觉得难以置信。“很难想象一个汉子是这样一个细腻的人,能做出这种感人的设计。”周周说。

在那个夏天,周周开始着手征集80年代的旧衣服和研究拍摄造型,姚晓冰则开始号召他的设计师朋友们当“模特”。最后,成都有47名设计师加入了他们的拍摄队伍,很多设计师还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参加拍摄。因朋友们工作繁忙,拍摄时间集中在每周末,4个月才拍摄完毕。

除了召集模特,姚晓冰还当起了编剧,设置了不同的人物和情节。满院子乱跑的小孩、穿喇叭裤的叛逆少年、单肩扛双卡四喇叭收录机的男青年、不满女儿烫卷发的父亲、想偷进录像室的小男孩……姚晓冰告诉他的“模特”朋友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记忆中的物件,去选择相应的情节。

在周周的眼里,这些非专业“模特”的拍摄很入戏。一次,周周在公共盥洗室拍摄小女孩和哥哥玩水,旁边的母亲付涵沁突然流出眼泪。“想起了我小时候和哥哥玩水时的场景,很久没感受过了,感觉很亲切。”付涵沁说。

看着“模特们”如此,周周也觉得很感动。在所有照片拍摄完成之后,周周在每张照片上加上了当天的气温。“这些记忆对我们来说,都是有温度的。”周周说。文/本报记者 张夕 供图/周周

北京青年报 编辑:王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