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全域旅游添把火 凉山冬天掀“热浪”

2018-02-18

“今年房源俏,没能订上春节期间的房间。”2月5日,在凉山州德昌县螺髻阳光酒店,75岁的成都人刘显荣有些遗憾。她和老伴李尚模已在此住了9个月,还想住下去。

“冬夏两季是‘候鸟’老人来德昌旅游的黄金时段。”螺髻阳光酒店行政部经理曹伟表示,2014年以来,酒店已累计吸引4万名游客入住,主要以外地老年游客为主。

火爆的康养旅游市场,是凉山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旅游与特色农业、工业、文化体育、扶贫开发、康养、商贸业、金融业融合发展,凉山“旅游+”持续发挥拉动作用。

A

游乡村逛彝家,游客络绎不绝

来自眉山的“候鸟”老人陈淑清和老伴在德昌县一住就是20天。“我退休后就离开德昌,这次和老伴重回这里,发现这里变化很大。”陈淑清今年80岁了,她说,德昌的气候非常适合康养。

前些日子,陈淑清和老伴预交了4000元给酒店,酒店为他们提供食宿、医疗以及旅游等“一条龙”服务。他们有时会和其他“候鸟”老人打牌休闲,有时到县城逛逛。在深圳工作的儿子也要到德昌和他们会合,全家一起在德昌过年。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村民陈薇是村里乡村酒店的负责人之一,她管理着12幢由村民集资修建的房屋,为前来度假的游客提供长短租服务。“去年春节到5月,来村里摘草莓、尝樱桃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会在乡村酒店过夜。”

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的彝族小伙叶祥同样感受到了这股“热浪”。30岁的叶祥8年前从外地打工回乡,投资30万元在安哈镇建起彝家乐。“我们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彝餐、住宿,还举办民俗活动。”叶祥介绍,去年春节期间每天纯收入达8000元。

一个新村新寨就是一个旅游新村,这是凉山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特色。凉山州旅游发展委主任苏正清表示,今年,凉山州将继续依托高原生态、山水阳光、民族文化、红色旅游等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发展,力争接待游客4600万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20%。

B

推节庆创景区,打造特色旅游名片

“德昌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近年来旅游业持续发展,目前已有8家乡村酒店、30多家农家乐。”德昌县文广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母开华表示,该县每年还举办草莓黑山羊节、桑葚樱桃节、彝族火把节等节会,吸引外地游客,从而助推全县康养产业发展。

建设村村委会主任朱小虎表示,去年到村里采摘水果、度假的游客平均每人消费200元左右。

除了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凉山还在景区创建上下功夫。去年底,四川新增的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有2个位于凉山州宁南县。

凯地里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宁南南丝路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一个案例。南丝路集团是宁南茧丝绸产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主动转型发展,开发凯地里拉景区,打造凉山州内最大的自溢热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体验。

“除了依托企业建设景区,宁南还利用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宁南县委书记黄玉超说。宁南县金钟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有金钟山、宁远塔、烈士陵园、科技馆、民居村落等景点,同时还将布依风情融入其中。

C

助扶贫稳增收,“旅游+”发挥拉动作用

全域旅游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宁南县景区的创建,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凯地里拉、金钟山两个景区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1000余名群众实现脱贫,景区旅游带动扶贫效益明显。

“2011年,建设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随着收益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村集体统一装修和管理。”陈薇表示,每年每户平均能分到1.8万元的红利。同时,村合作社还聘请村民负责清洁打扫,让村民增加一份劳务收入。

去年,凉山州依托“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提升了乡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村136个,惠及农民群众14.61万人,直接带动8000余户群众增收和12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

四川日报 编辑:曾俊菠